News

新闻中心

特稿|全球一亿人确诊前路将是“未至之境”

2024-10-13 16:22:3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1918年,人类社会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大流感流行开始。

  1600万人在一战中丧生,而大流感夺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某种程度上提前结束了战争。后人对前者记录颇多,但对后者却提之甚少。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暴发,如今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在全球各地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浪潮下,截至2021年1月27日,全球确诊人数已达到1亿人,其中215万人不幸病亡。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2021年初的全球疫情可能会比2020年大多数时候更严重。大流行的第二年可能比第一年更加艰难。这个冬天最好的消息是疫苗已至,但它无法改变大流行对人类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和文化习俗已经造成的全面、深刻、长远的影响。

  在一些国家,疫情正在卷土重来或进一步加深。新疫情的暴发并不令人惊讶。一些国家的部分民众忽视社交距离和戴口罩的规定,依然坚持假日聚会和外出旅行。考虑到目前的天气和病毒的传播方式,疫情形势短期内仍不一定会好转。不过更令人担心的是不断出现的病毒变异体,它们的广泛传播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持续一年多的新冠大流行将把人类文明带向何方?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澎湃新闻()采访了十几位全球各国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经济学领域的专家,试图通过他们的思考描绘出全世界在新的一年中仍然阴沉但略带希望的前景。

  “1918年的大流感感染了当时1/3的世界人口。如果疫苗在全球范围内接种缓慢,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数最终很可能超过这个比例。”《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作者、美国作家约翰·M·巴里(John M.Barry)对澎湃新闻说。

  2021年能否扭转疫情,很可能由两个因素决定:病毒变异和疫苗。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的速度能否赶上新冠自然感染的速度?除非接种疫苗的人足够多,否则再好的疫苗也于事无补。然而许多专家认为,到今年底,全球50亿成年人中的大部分不会接种到疫苗。

  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经济能否顺利走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无疑是今年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有专家提出需留意各国前所未有的财政刺激措施导致的全球债务惊人增长,可能为未来的金融危机埋下“定时炸弹”。

  伴随着英国正式结束“脱欧”过渡期、美国新政府上台,大流行重塑下的全球新秩序的轮廓开始浮现。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会否出现转圜;国与国之间能否展开抗疫合作;疫苗供给有限的背景下,各国民族主义情绪是否会继续升温——这些将是观察2021年国际局势的指标。

  新冠病毒已经并且将进一步改变我们。当大多数人都开始习惯待在家里办公,人们不禁对全球化的未来产生困惑。何时才能重启国际旅行?海外留学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因为疫情而被迫中断的与亲朋好友相聚的传统文化习俗,是否会被永久地改变?

  随着上千万人开始接种疫苗,新冠大流行的尽头似乎隐约可见。有专家预测,未来新冠病毒可能会变得像今天的流感一样,变成反复出现在冬季的传染病。今年底我们的生活能恢复多少,取决于我们现在采取怎样的行动。“我希望2021年要比去年好。”澳大利亚华人历史学家王赓武对澎湃新闻说。

  1月19日,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夫妇和当选副总统哈里斯夫妇参加美国40万新冠病亡者纪念活动。人民视觉 图

  1月20日,美国第46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长的总统乔·拜登(78岁)在国会正式宣誓就职。

  未来历史学家或许会如此评论:如果没有新冠疫情,2020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很可能会不一样。

  这个日子往前推两周,1月6日,特朗普的愤怒的支持者们冲进了美国国会。这是1814年来美国国会首次被“占领”。同一天,美国还创下了另一项新冠疫情纪录——单日新冠死亡人数逼近4000人。

  2021年的头几周是美国新冠大流行发生以来最为惨烈的时期,平均每天有约3300名美国人死于新冠——相当于每天的死亡人数都超“珍珠港事件(死亡2403人)或“9·11”事件(死亡2977人)。

  “我们仍然处于一个非常黑暗的冬天,感染率上升了34%,每天看到三四千例死亡病例。情况在变好之前会变得更糟。”拜登在正式就职前几天说道。

  1918年大流感的历史表明,最可怕的病毒可能不是最致命的,却一定是最狡猾、最具传染性的。

  突变(mutation)是指病毒在传播和自我复制过程中发生的微小基因变化,而变异株(variant)是指具有某些特定突变的病毒。所有病毒都会发生突变。在20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导致此次新冠大流行的病毒株(SARS-CoV-2)以平均每月两次的稳定速度累积突变,但大部分突变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

  然而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令人担忧的不仅仅是突变增多本身,而是病毒正在全世界各地以相似的方式发生突变。

  1月14日,世卫组织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正在世界各地出现的多个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一个月前,英国政府报告称,一种称为“B.1.1.7”的新冠变异毒株自2020年11月下旬起在英国国内广泛传播。随后,南非与巴西也报告了后来被命名为“B.1.351”和“P.1”的新变异毒株。目前,“B.1.1.7”和“B.1.351”已迅速传播到至少60个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三个变异毒株中,科学家们都发现了一个被称作“N501Y”的刺突蛋白突变。蛋白质由氨基酸基本单元构成,“N501Y”表示第501个氨基酸从原来的天冬酰胺(简称N)变成了酪氨酸(简称Y)。这一突变使得病毒更易与人体细胞结合,因而更具传染性。

  英国、南非和巴西相隔数千公里,在三个地方出现的新变异毒株却都有一些相同的突变。这一事实表明,这些突变或给病毒带来了进化优势,使得这三种变异毒株变得越来越普遍。

  据估计,“B.1.1.7”变异毒株的传染性大约比其他变异毒株高70%。英国首相约翰逊1月22日表示,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变异毒株的致命性增加了30%。“尽管这个结论现在还太早,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可以导致更多人感染,总体上将会导致更多人住院和死亡。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曾经从事过多年肿瘤免疫和基因治疗研发的美国得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终身教授张玉蛟对澎湃新闻说。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日以继夜地进行实验,找出每个突变的原因和影响。除了N501Y突变外,“B.1.1.7”还有其他16个突变,南非发现的“B.1.351”和巴西发现的“P.1”变异毒株也各有多个突变。

  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专门研究病毒蛋白的分子生物学家杰森·麦克勒兰(Jason McLellan)向澎湃新闻解释,科学家们发现南非和巴西报告的变异毒株共有的另外两个突变(“E484K”和“K417”)可能协同“N501Y”突变,使后者更易与人体细胞结合。同时,“E484K”突变可能会帮助病毒躲过曾经感染新冠病毒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即所谓的“免疫逃脱”现象。巴西科学家已证实了至少一例由“P.1”变异株引起的二次感染病例。这意味着即使在达到群体免疫的社区,病毒也将能够传播。

  与此同时,更多的变异毒株还在出现。1月13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称,他们发现了可能源自美国的两个新变异毒株,其中一种被命名为“COH.20G/501Y”的变体在过去三周时间里已迅速成为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主要新冠病毒变异毒株。

  “我们的基因组监测数据在2021年1月发现了一种新型病毒变异毒株,该变异毒株携带了‘N501Y’突变,但不同于英国和南非报告的变异毒株,值得引起关注。”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子病理学家涂火林博士告诉澎湃新闻。

  好消息是,包括涂火林在内大多数的专家认为,目前的突变还不太可能使疫苗完全失效。“目前的疫苗能产生足够多样的抗体,即使把数量减半,仍然有足够多的抗体来控制病毒。并且,疫苗还能激发记忆B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的活化,通过多种机制保证疫苗对病毒的有效性。”张玉蛟对澎湃新闻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病毒积累了过多的突变,那么最终‘抗疫苗’变异毒株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话,目前的疫苗必须进行修改。就好像流感疫苗,每年要更换新的。”张玉蛟表示,“对于mRNA(信使RNA)和腺病毒疫苗,这种重新配制(工作)可以在几周到几个月内迅速完成,而灭活疫苗则需要重新研发。”

  全球疫情的下一阶段会发生什么,取决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如何对疫苗作出反应,以及病毒的进化突变程度。目前,每天全球各地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数都在增加,专家们称这可能会是一个转折点,但他们也警告说,随着更多传染性更强的变异病毒出现,疫苗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对于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水痘和麻疹,人体的免疫力可以持续一生,但对于另一些疾病,人体免疫力会更早消失。除了新冠病毒外,还有四种冠状病毒会引起普通感冒,而人体感染后的免疫力只能维持不到一年。相比之下,感染更致命的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和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后的免疫力可持续数年。而新冠病毒则很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有一点很清楚,如果我们不能在2021年减少病毒的传播,它将继续变异,这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贝勒医学院疫苗专家彼得·霍特斯(Peter Hotez)告诉澎湃新闻。

  多位专家告诉澎湃新闻,最重要的是尽快让更多人接种疫苗,同时继续保持社交距离和佩戴口罩等卫生习惯。

  “疫苗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人的行为才是决定性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张洪涛对澎湃新闻说。

  张洪涛认为,全球疫情的防控最终效果不仅取决于疫苗的生产、分配和接种计划的实施进度,同时也取决于人们是否继续遵守社交距离、佩戴口罩。“不管有没有打疫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才能尽量减少传染。”

  张洪涛进一步解释,美国目前每天新增确诊病例达20万,即便接种有效性高达95%的疫苗,未来每天确诊人数仍然还会有数万人以上。正如美国知名传染病专家、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所说,即便有了疫苗,未来几个月仍然会是美国疫情的至暗时刻。

  疫情严重的美国和巴西在这个冬季继续滑向深渊;曾经一度抗疫成功的德国近期新增感染和死亡数居高不下;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正走在“雪崩”的路上,死亡人数甚至已经超过了1918年大流感期间的水平;曾经的“抗疫模范生”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疫情也再度恶化。

  在中国,人们原本已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由于近几周以来局部地区出现疫情而再度紧张起来。而春运期间预计的人员密集流动也将给疫情防控带来严峻挑战。

  对于目前国内的疫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流行病学教授张作风对澎湃新闻说,“鉴于目前防控任务艰巨,可考虑在大规模检测的同时,增加疫苗接种‘安全带’措施,对疫情发生地点检测结果呈阴性的人群以及周边范围人群(具体范围大小需按具体地区特征来界定)进行紧急疫苗接种,进行紧急疫苗接种,形成一个‘安全带’,以遏制病毒向外扩散传播。当然,如果有充足的有效、安全的疫苗,那就可以对整个受影响的重点城市或地区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群体进行全民紧急接种。”张作风说道。

  对于之前通过采取严密防控和入境隔离政策成功控制疫情的国家来说,随着其他国家开始接种疫苗并放熊猫体育app松防御,这些国家正在面临新的考验。如果最终疫苗不能提供持久的免疫力,世界需要与新冠病毒共存更长的时间。这些国家能够忍受与外界再隔绝一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吗?

  接种疫苗成为许多国家的当务之急,然而即便是在疫苗最充裕的国家美国,接种工作仍不容乐观。

  新冠疫情是拜登新政府面临的首要挑战。他承诺将在上任后的头100天内接种1亿剂疫苗。然而自12月中下旬以来,美国已分发了4000多万剂疫苗;截至到本文刊发时,只接种了2000多万剂。有报道称,日本政府计划在今年7月东京奥运会召开前对全国大多数成年人接种疫苗,然而调查显示高达70%的人并不愿意接种。

  在疫苗接种方面以色列或许是最成功的例子。截至目前,该国35%的国民已接种了疫苗。以色列卫生部国际关系处官员阿舍·萨克蒙(Asher Sakmon)博士近日在一场在线分享中向澎湃新闻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强大的公共卫生保健系统、国民的危机意识和有效的组织是成功接种的必要条件。

  以色列卫生部1月12日公布的疫苗数据也带来了一些好消息,在接种第一剂疫苗后的14天内,感染将减少50%。

  另一个更迫在眉睫的问题是,2021年很可能没有足够的疫苗供所有人接种。谁将先接种?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目前全球95%已接种的疫苗仅局限于10个国家,全球在分发疫苗方面处于“灾难性道德失败”的边缘。

  “49个收入较高的国家已经接种了3900多万剂疫苗,而贫穷国家一共只接种了25剂疫苗。”世卫总干事谭德塞1月18日披露了这一令人尴尬的数字。

  2021年,新冠疫苗的公平可及性问题将成为富国与穷国的另一个差距。各方正在努力缩小差距。促进全球公平获取新冠疫苗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已落实了供应近20亿剂疫苗的合同。但物流难题和很可能出现的,意味着一些贫困国家可能难以执行大规模接种项目。

  多数专家预估,很多低收入国家或许要到今年第三或者第四季度才能获得新冠疫苗。这些国家的大约数十亿人最快要到2023年才有望接种疫苗。

  “当我们实现群体免疫时,大流行就会结束。现在的问题是,是通过自然感染还是通过疫苗接种来实现这一结果。这个答案在不同国家会有所不同,取决于首先会发生什么:是新变异毒株广泛传播并失控(印度很可能发生这种情况),还是尽快开展大规模疫苗接种。我不知道哪种可能性更大。”哈佛大学医学史和文化学教授戴维·琼斯(David Jones)对澎湃新闻说。(编注:印度已于本月开始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计划到今年7月为3亿医护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接种疫苗。)

  琼斯预测,在新冠疫情结束前可能会有高达400万人死亡。“目前新冠病毒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广泛传播,但死亡人数很少。(编者注: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印度的累计新冠死亡病例为全球第三;但确诊病例死亡率为1.4%,低于许多发达国家。)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帮助了他们。非洲国家的死亡率也很低,但现在正在上升。”琼斯说道。此前也有一些分析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低死亡率给出了解释,如人口结构相对年轻、人口流动较少,也有认为这些国家的新冠死亡病例数统计不足。

  除了防范和减少感染,和1918年的大流感一样,新冠大流行已经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但有的未引起足够关注。

  感染者的“新冠长期症状”正在越来越多国家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人被称作为“长途跋涉者”(long hauler)。他们从未完全康复,一直遭受着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后遗症的折磨。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病情较轻的新冠患者在两周内会康复,而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长达六周的时间。不过即使是那些被认为只有轻度症状的患者,他们经历的身体疲劳和呼吸困难情况也远远超出了原来的预计。

  “我得过登革热,我得过疟疾,(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病过。在我们对付新冠病毒的所有方面中,这可能是最难识别的,更不用说战斗了。”去年7月,英国流行病学家保罗·加纳(Paul Garner)在博客中公开分享了他长达七周的新冠康复治疗过程。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冠疾病存在长期严重影响。来自武汉金银潭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机构的研究者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一份关于1733名新冠患者监测的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引起的“新冠长期症状”可能持续长达六个月的时间。

  在确诊感染的六个月后,这些患者中仍然有约四分之三的人报告了自己仍有新冠症状,其中63%的人表示自己感到疲劳或肌肉无力,26%的人称有睡眠困难,23%的人表示焦虑或抑郁;住院时病情最严重的人6个月后肺功能仍有问题。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免疫学家丹尼·奥尔特曼(Danny Altmann)告诉澎湃新闻,他估计至少10%的新冠病例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意味着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受此影响。

  这意味着,即使我们能够通过疫苗防止未来新冠病毒的灾难,仍将有数千万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将受到长期损害,这需要长期的医疗保健计划来应对。

  1918年至1920年的大流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上千万人死亡,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大流感对一战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21年,新冠病毒无情地在全世界传播一年之后,全球秩序重塑的轮廓开始浮现。病毒不仅扰乱了无数人的生活、摧毁了经济,也导致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政治格局的改变。

  全球化面临“脱钩”和“失序”的风险,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也随之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民族主义的崛起和国与国之间信任的缺乏让全世界陷入不确定的风险之中。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的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在《外交政策》上撰文指出,此次疫情上东方国家总体上比西方国家更好的应对,揭示出世界的竞争力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当未来的历史学家寻找亚洲世纪的开端时,他们很可能会指向新冠病毒的暴发,认为亚洲的竞争力正在重新崛起。”马凯硕说。

  对此,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并不这么认为:“这种说法已经流行多年,眼下亚洲国家疫情也在反弹。我倒是觉得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与其应对流行病的表现之间没有必然关联。在应对疫情中,最重要的是领导力和执行力,是国家能力和政策制定及执行的能力。”

  从新冠疫情最初就一直密切观察全球各国应对的黄严忠表示,这次疫情中,很多科学问题被政治化了,各种阴谋论涌现,疫情的应对变成了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竞争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这些问题都对全球合作应对疫情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许多国家在这次疫情的应对上有过度安全化趋势,当所有国家把疫情都当作国家安全威胁看,就会都只顾自己,争相去抢夺医疗资源,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国家之间变成了竞争性的关系,没有义务去帮助其他国家。”黄严忠说道。

  黄严忠认为,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优先”的态度不会改变,反而可能会进一步造成一些国家之间,尤其是富国和穷国之间阵营的分裂。“这种分裂比冷战时会更加明显,更加严重,即使冷战期间,美苏之间也是有公卫方面的合作。”

  “这次疫情是一个提供全球公共安全产品的机会。希望一些大国的领导人不要继续将对抗带到公卫领域,而是能够有智慧和意愿来管控国家之间的关系。”黄严忠表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代行院长、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则进一步指出,新冠疫情加速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同时加快了美国的衰落。“不过美国在国际上的衰落是相对的衰落,不是绝对的。美国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治理危机,我觉得,美国的经济体系和创新优势仍然存在。”

  2021年的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全球主要经济体是否会出台大规模的复苏计划;二是国际社会能否团结起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所需的援助。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测,2020年全球GDP萎缩4.4%。各主要经济体均陷入大幅衰退,其中美国的GDP收缩4.3%,欧元区整体收缩8.3%,日本收缩5.3%,英国收缩9.8%。据世界银行估计,疫情将导致2亿人陷入极度贫困。

  唯一的例外是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2020年GDP比上年增长2.3%,或成为去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随着新冠疫苗的推出,预计今年各大经济体都将迎来复苏的曙光。世界银行2021年1月5日发布了《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美国的GDP将在2021年增长3.5%,欧元区增长3.6%,日本增长2.5%,而中国预计将增长7.9%。

  尽管许多人乐观地看到了经济复苏的曙光,不过并非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能够快速恢复。

  “过去这一年的疫情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国家内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产业衰落,一些企业倒闭,但另一些产业和公司上来了。新冠疫情造成了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贫富分化也加大了。”郑永年说。

  超过四分之一的《财富》杂志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预测,今年其企业员工数量无法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民族主义将成为他们所在国家的主导力量,影响供应链、企业选址和监管环境。大多数人相信,许多企业将更快地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转型,以避免未来受到劳动者生病和传染病冲击的影响。

  另一方面,各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采取财政刺激措施,已经导致全球债务惊人增长。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陈志武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这次疫情发生后各国政府应对策略力度之大令学术界感到惊讶,各国大规模不设上限的财政刺激政策会给疫情后的世界埋下巨大的债务隐患。

  在此次疫情中受到重创的国际运输业和旅游业今年何时能够复苏,也让许多人牵挂。

  全球航班追踪网站“24小时飞行雷达”(Flightradar 24)报告称,2020年商业航班数较前一年减少了42%。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客运量同比下降54.7%,仅等同于2006年的水平。全球航空公司2020年预计亏损843亿美元,净利润下降20.1%。

  在全球旅游方面,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官员贝伦·拉米雷斯·略皮斯(Belén Ramírez Llopis)向澎湃新闻介绍,2020年全球旅游业遭受新冠病毒疫情重创,全球国际游客人数下降70%,国际游客减少7亿人次,全球旅游业收入减少7300亿美元。

  澳大利亚旅游委员会(ATIC)执行董事西蒙·韦斯塔韦(Simon Westaway)告诉澎湃新闻,仅在澳大利亚,新冠疫情就导致游客数量急剧下降,这清楚地表明,2021年需要采取行动,帮助巩固旅游业作为该国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的地位,并创造就业机会。

  疫情会改变旅游业的商业逻辑。即便如此,业界仍对未来旅游业恢复发展充满信心。旅业专家预测,随着今年春季疫苗和安全措施更广泛地推广,旅业的复苏将会注入新的活力;国际旅行人数将在今年春季开始攀升,在年中达到高峰,年末时再下降。

  然而,没有人认为2021年将会完全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将成为常态,握手、拥抱等传承了千百年的风俗习惯也有可能被彻底改变。


本文由:熊猫体育(china)官方网站提供

搜索